【编者按】本网站昨日报道了4月28日举办的“通中人”网站青蓝工程启动仪式。出席启动仪式的老三届校友“通中人”网站编辑王建新博士(右图)会后发表《寻找“通中精神”》日志,深情讨论百年以来“通中人共有的理念和境界”。在我校即将于5月6日举行的“牵手传承通中精神”大型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之前,本网站将这篇日志转载给在校师生,从中我们可以领会校友对通中精神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后辈学子的殷切期望。
日志网址如下: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fc7db70101bbxx.html 全文转载如下。 |
今天在"通中人"网站举办的"青蓝交接"会议上,"传承通中精神"的话题又被提出来了。
"通中精神"是让几十年来的通中校友感到自豪的一件事。但如果你再追问一句"什么是通中精神?",估计很多人都不一定能讲得清楚。说实话,直到最近,我也真的不知道什么是"通中精神"。而如果不是因为参与了"通中人"的活动,我也不会这样刨根问底地研究什么是"通中精神"。
应该说具有"通中精神"并非通中人独有。几乎每个学校都会自称有"某某学校精神"。广了说去,很多企业,很多城市都有着某种精神。因此可以这样说,所谓"精神"是一个社团成员之间共同信仰的一种理念和共同追求的一种境界。通中精神就应该是这样一种通中人之间共有的理念和境界。
学校的精神通常是非常简洁地表达在它的校训中。
一般认为,最能体现北大灵魂并被传承下来的被称作北大精神的是蔡元培先生留下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清华大学的校训则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在国外,哈福大学的精神是"与真理为友"。耶鲁大学的精神是"真理与光明"。牛津大学的精神是"真理是吾师"。
南通中学的校训是张謇先生在一百多年前制定的。遗憾的是这个校训长时间以来已被人遗忘。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校史资料中挖掘到民国二年(1913)十二月二十日“上校训诚恒二字匾于礼堂”的史实后,南通中学校长决定恢复“诚恒”作为通中的校训,于是从1984年到现在,江苏南通中学校训一直为“诚恒”二字。
对于这个校训学校是这样解释的:诚,即诚实、忠诚、真诚、诚恳,这是做人的道理;恒,即有恒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是做事和做学问的道理。即:诚于做人,恒于学问。
我对于张謇先生当年制定的这个校训十分赞同。学校的责任不光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立志树人"。学生在这里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 张謇先生立下的这个校训不但对学校和学生提出了这两个发展方向,而且对每个方向都有所要求,即做人要诚,作学问要恒。
追求这两个做人作事的极境,应该是"通中精神"的核心。坚守这样两个核心,应该是通中人的价值观。
但如果回过去看一看这一百年来的历史,我们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有多少时候我们在遵循这个校训?又到底有多少人在追求这样一个境界?所谓的"通中精神"又有多少被继承下来?
我想,在决定重新树立这个校训时,通中的领导们已经对此有了很清楚的认识。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认为重新建立这个校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今天的通中学生正在经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宏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一方面是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中国在150年后终于进入了世界列强的行列。另一方面,财富的快速积累,社会的迅速变革,让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的社会状态。
在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下,通中的老师如何向学生讲述这"诚恒"两字?学生又如何做到"诚恒"?当看到社会上各种作假流行,欺骗无耻,学生会问"诚信"何在"? 当看到大家都在不择手段地方追求一夜走红,一夜暴富时,学生会怀疑如何"持恒"?
这是个很难很难回答的问题,更是一个很难很难做到的事。如果有学生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时,我也会一样无言相对。
历史总是有各种个例,可以用来支持或反对某种理念或价值。但是历史也同时提出更多的,无可辩驳的事实来证明其主流观念的价值。一个人决定接受何种价值观念并用它来塑造自己的人生,取决于他从那个层次和角度去接近这个精神和和价值的核心,尤其是当他正处于儿童和青年时期。
如果有学生问到我这个问题,我会建议他或她利用人生这样一个难得的读书机会,多读一读中外著名人物的传记,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和思考自己的未来。
但无论选择那条人生道路,我希望他们不要忘了在通中学到的这两个字:
诚恒。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