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南通日报A6版视点栏目以整版篇幅报道了我校五位赴“诺贝尔奖之约”的学生与诺奖大师零距离对话的感悟。这篇报道的文体很有创意,采用“人物”、“现场”、“感悟”三个部分对每个出席的学生都给了特写,并加了编者按如下:
19日晚,“诺贝尔奖之约”活动在南京大学如期举行,南通中学5位学生与来自全国各的的中学生代表一同与诺贝尔奖得主共进晚餐,并就感兴趣的话题用英语零距离交流。昨天,5位学生接受本报采访,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次对话大师的经历和心得。
以下蓝色文字是五位同学在南通日报记者采访后撰写的感悟原稿。
大哉一诚:通中人在南大
江苏省南通中学高二16班 施一秋
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智、曰仁、曰勇!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诚于做人,恒于学问。南京大学与南通中学的校训有着不变的灵魂、不离的主旨。
世间何以为大?莫过于一个诚字,凡事有诚就会感动天地。通中人在南大,秉承“诚”的原则,在各类学科研究与实践活动中大放异彩。
5/50
正值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南大举办了“诺贝尔奖之约”活动,首次邀请了全国范围内各顶尖中学的50名优秀高中生代表,与3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见面交流。我与高一年级陆昳睿、狄则徐、杨馨平,高二年级章小雨共五名同学作为南通中学的优秀学生代表,校荐至南大,并通过网络票选,全员获得了这五十分之五的荣誉——这在全国的中学当中实属罕见。
2/20
“诺贝尔奖之约”活动还邀请了南京大学20个院系中最优秀的20名大学生代表参加。曾经的通中学子,现南大数学系一年级的学姐朱彦頔、地球科学院四年级的学长张琦作为各自院系的最优秀大学生代表,成为了二分之二十——这在全国的中学当中绝无仅有!
2/3
5月19日下午五点半,“诺贝尔奖之约”活动正式开始。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与外国语学院的两位教授主持了整个活动,50名中学生代表、南大支教地所在的云南、宁夏高中生代表、南大20个院系最优秀的大学生代表参加了活动。六点,1988诺贝尔化学奖得主Robert Huber、2004诺贝尔化学奖得主Aaron Ciechanover、2008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 M. G. Le Clézio、2011诺贝尔化学奖得主Daniel Shechtman依次步入会场,受到全场的热烈欢迎。Shechtman教授在进入会场时,还幽默地高举手掌,大方地给媒体留出拍照的时间。
两位主持人为大家介绍了四位诺贝尔奖得主的人生经历和科研方向,四位教授也分别致以亲切的问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Aaron教授还深情地讲述了在2008年和2010年访问南大的经历,他现今受聘南大的名誉教授、化学与生物医药科学研究所所长,与南大有着不解之缘。
在“诺贝尔奖之约”活动中,通中学子大放光芒。我与章小雨录制的感言视频“大学•大师”入选南大诺奖之约活动形象宣传片,向四位诺奖得主和嘉宾现场展示。整个见面会校方一共设置了三个学生代表提问机会,通中学生非常荣幸地获得了其中两个
——高中生的两个提问机会中我获得了其中一个。在整个会场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我向Huber教授提问:在您追逐科学梦想的道路上,是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还是也依靠了家人、朋友、同事的帮助?Huber教授对我的问题表示了真诚的赞许,详尽地告诉我:在他实现科学梦的过程中,不仅有自身的不懈努力,更有妻子、孩子、朋友、同事的支持鼓励和帮助协作。他还谆谆教诲我们中学生,一定要培养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这样未来才会在学术领域乃至各行各业有更深层次的发展与突破。
大学生的唯一一个提问机会由地科院的通中学长张琦获得。他向教授们提出了一点大学科研中的困惑:是应当在学科内各领域都广泛涉及,还是专攻一个小方向?Aaron教授肯定了张琦学长在大学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并为他提出了建议:在广泛涉猎学科内各领域必备知识的前提下,选取自己的兴趣所在,专攻出精尖技术。
学生提问环节结束后,冷餐宴会开始。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和我们一样取用了校方精心准备的餐点,坐到学生中间来,与我们共进晚餐,同时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四位大师完全没有任何架子,耐心地与我们每个人交流,会场的气氛十分热烈。我有幸坐在Aaron教授左手边第一位,被他的坦诚与幽默深深打动:当同学们谈及身边有些学生天赋过人,轻轻松松就取得了令人羡慕的好成绩时,Aaron教授风趣地表示:他小时候从来都不是the best,顶多算是good,大师说出这样的话立即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他又说,但是他对这个世界常怀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才能在学术的道路上走得很远;他自始至终都只和一个人比较——他自己。当我谈及hobbies时,他又真诚地表示了自己对科学的热爱,他把科学不仅当做终身的事业,更是终身的爱好,这份执著与投入让在场的同学们无不为之动容。
+∞
短短三个小时的交流活动虽然不算长,但是我们的收获却趋向于无穷大,早已远远不止这三个小时本身的意义。
常怀好奇心、想象力,培养辩证思维,这是在学术领域取得进展的关键;时刻心中有学问,作为中学生也要常怀“大学”的敬畏心与进取心,这是当代高中生做好与大学教育衔接准备的关键。
诚于做人,恒于学问;汲取智慧,培养仁义,钻研奋勇。通中学子继往开来,必将在知与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对话诺贝尔奖得主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
江苏省南通中学高一2班 陆昳睿
“诺贝尔奖之约”冷餐会上,我有幸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进行对话。我与许多同学一起围绕在他的身边,听他讲述文学创作的经历与心得。他深邃的眼眸中闪动智慧的火花,耐心的回答我们的问题。我问道“We all know that the prize may make people fall behind. Would you please share your experiences with us and what is your opinion on how to keep a usual mind when people are faced with the honour?”(我们都知道,荣誉会使人们落后。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经历吗?您认为面对荣誉,该如何保持一颗平常心呢?) 他低头沉思了一会儿,便以自己的经历启发我们,不管是文学创作还是科学研究,“Ignore the fame, the money, even the Noble Prize.”(忽视荣誉、金钱、甚至诺贝尔奖)坚定,果敢,专一,便是走向学术顶峰的必经之路。
Le Clézio的话语简短有力,提醒我在学习过程中要清醒认识自己。“A thousand mile of education or one step for innovation.”(连篇累牍的教育,还是一步创新)我想我已经在与大师的交流中找到了答案。
对话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舍特曼
江苏省南通中学高一6班 狄则徐
短短三天南大之行,我收获颇丰,感触良多。
初至仙林校区,校友迎接我们;参观鼓楼校区,校友引领我们;诺贝尔奖之约,校友志愿者陪同我们。更有通中雪松扎根南大,身为通中人的自豪之感真真切切。
整个活动中令我印象最深的环节是我向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舍特曼提问。我请教他,中国学生的学术竞赛远远强于国外,然而迄今为止,无一中国人曾问鼎诺贝尔奖,其原因为何?所谓中国与诺贝尔奖之间的距离究竟在哪儿呢?他告诉我,中国与诺贝尔奖之间没有鸿沟。谈经济,总量第二;谈公路,世界最长,谈楼房,中国高楼林立,你们有的是quantity-数量,然而获得诺贝尔奖更需要的是quality-质量。他还强调了开放和好奇心的重要性。最后我说,我相信中国会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他说,Absolutely(完全的),并说,我希望他来自南大。我想,身在通中,处于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我们有openness开放;在老师启发式的教学下,我们有curiosity好奇心;老师同学共同努力我们追求卓越,追求quality质量。我更相信,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会在通中。
我将得诺贝尔奖得主的话,并向着学术努力。Openness,curiosity,quality,通中能产生十九个院士,也一定能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的得主。
对话诺贝尔奖得主Robert Huber
江苏省南通中学高一10班 杨馨平
五月份,我们迎来了南京大学的110年校庆。本以为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与隆重的南大校庆无缘,没想到南大组织了“诺贝尔奖之约”的活动,这使得我们高中生有了一次接近名校的机会,也有了和诺贝尔奖得主零距离接触的机会。
本次活动从全国高中生中遴选出50人,南通中学一共有5位同学参加,在参会代表中占了很大比重。在南大,我们时刻记住自己是通中的学子,是代表学校展现百年名校的风采。更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通中08届的学长张琦和11届的学姐朱彦頔也作为各自院系的唯一代表参加了见面会。
见面会开始的并不顺利,由于天气原因,原定于五点半开始的冷餐会拖延到了七点。在一个半小时的等待中,我把要提的问题又仔细看了几遍,想着心目中大师即将到来,心中难免有些紧张和担心。随着走廊上响起的一阵掌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闪光灯中走了首先走了进来,他就是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的生化学家——Robert Huber教授。我在冷餐会前已经对Huber教授的研究有了初步了解,教授因为对晶体学和蓝细菌的研究而闻名,我对此很感兴趣,因此很想和Huber教授交流。
活动正式开始后,首先是各位教授给我们的寄语。Shetman教授的幽默风趣引得场上笑声连连,而和南大已有合作关系的Ciechanover教授对于中国大学的评价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大学教育的前景。之后就是在场代表自由提问的时间,主持人刚一发话,中学生代表就积极的举起了手,我校高二的施一秋和大学生代表张琪都争取到了机会,由于时间有限,只有4位同学争取到了机会。
而接下来才是这次冷餐会的重头戏,我们中学生代表终于有了和诺奖得主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因为场地不大,所以会场显得有些拥挤,我找到机会,坐在了Huber教授的身边。在大学生代表提完问题后,我抛出了我的问题:“Your trio were first recognized for your work in first crystallizing the intramembrane protein important in photosynthesis in purple bacteria and subsequently applying the X-ray crystallography to elucidate the protein's structure. So what stuff did you choose to convey your experiment and why are you so interested in cyanobacteria?"(你的工作团队最初是因为首先利用晶体学将光合作用中的紫细菌的蛋白质内膜的结构反映出来并且将X光晶体学运用于研究中,从而阐述了蛋白质结构。所以您选择了什么材料来进行您的实验,您为什么会对蓝藻感兴趣?)面对我相对比较学术的问题,Huber教授非常耐心的讲解了他过去的经历,语速很慢,并没有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面对于我“诺贝尔奖是否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的问题”,教授说:我在获奖之前就因为我的工作而出名,诺贝尔奖只是使我更加有名一点罢了,但他并不足以给我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气氛十分轻松活跃,和之前的提问环节相比,没有了距离上的隔阂。末了,我拿出家乡南通的蓝印花布的折扇送给了Huber教授,教授很开心地接过放入了包中,脸上还露出了孩子搬可爱地笑容。他扶着我的肩膀握了握,对我表示感谢。
其实来参加这次活动获奖学金并不重要,主要是体验和大师对话的感觉。其实真正的大师风范不是通过心理和思想上地距离体现出来的,更是从谦和,耐心的态度上体现出来的。这次活动一定会成为我人生经历中的一个亮点,对我经后代人处事的方式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中人在南大
江苏省南通中学高二14班 章小雨
诚朴雄伟,力学敦行;
诚于做人,恒于学问。——分别采自南大,通中校训。
这样两条校训,是通中人走入南大后,铭记的两条箴言。
5月19日,我拿着南大“诺贝尔奖之约”的邀请函,与通中的另外4名同学,一起走入南大,体验大师。
当日晚,主办方将所有受邀高中生打乱分组,我校的5名同学全部分到了各个不同的小组,尽管并没有像我们预期的那样进入一个组别,但通中学生还是以自信的笑容,大方的谈吐在各自的组别中一展风采。
接下来一天的上午,全国50名中学生来到历史悠久的南大鼓楼校区参观,现在念大四的张琦师兄特地前来,他开玩笑地说,能把我们从这50个人里认出来,还是因为我那天穿了通中校服。随后他带领我们5人在南大校园里参观拍照,其间还遇到了在商学院就读的两位通中学姐,这种通中人在南大相遇的归属感让人感觉有春风般的暖意。
20日晚,“诺贝尔奖之约”活动正式开始,在20位来自南大名院系的优秀学生代表中,有3位来自通中,这让我们一同前往的5个伙伴非常兴奋,也更加对即将开始的对话充满了兴趣。
活动的开头,播放我与施一秋参与录制的宣传片,看见自己的身影出现在大屏幕上,感到非常幸运的同时也很自豪。
4位莅临现场的诺奖得主,讲话风趣幽默,极富智慧。真正的大师不恃于技,不困于勇,尽管他们已是各自行业名副其实的领军人物,但是他们低到足以让我们平视的心,不仅赢得了中国学生的尊重,也向我们娓娓道来什么是真正的热爱。张琦师兄在开场就向诺奖得主提出了问题,针对他“中国学生是否该选择出国留学”的问题,其中一位化学奖得主进行了解答,他的回答中有这样一句话非常打动我,,“哪里有学习氛围哪里就去哪里”。哪里有学习的氛围就去哪里,这样的回答与通中“恒与学问”的校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说到底还是“学问”二字。事后我得知张琦师兄已被南大保研,并在下个暑期公派美国学习,他提出的问题是他目前学习中极为重要的选择,对待人生慎重珍视,这也是我在南大学到的一点。
后来的提问中,我也提出了自己最想问,也是最迷茫的问题:现在的出版界发行各中成功励志书籍,鼓吹各式成功法门,那么成功真是向别人学来的吗?阿龙•切哈诺沃的回答是这样的,“永远只与自己比较,自己达到六十分的进步,远比计较他人的90分有价值。”面对追问的各种问题,阿龙给了大家耐心详细的回答,在这场严格限制媒体采访的对话中,我真正理解了学术精神。
活动结束,通中的学长学姐与我们互道珍重,这次活动后,他们将在南大继续自己的学习生活,而我们也在中学校园为自己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完毕)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