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不知从何时开始,通中师生习惯了通过网络日志自由交流。有同学在老师日志中质疑争辩,有老师在学生日志上娓娓道来,小至日常琐事宣泄情感,大至天下兴亡忧国忧民,具体到一时一地细节关联,抽象到人生哲理宇宙玄黄。 学校鼓励同学们独立思考,因此本网站每学期总要选登几篇在校生或近期毕业的校友日志,一方面可让更多师生参与交流,另一方面也为将来校史编撰者了解这一阶段学生的所思所言提供依据。 |
这里转载的上届毕业生李响同学3月28日的日志已被许多在校生转帖。该生在校时是国旗班班长,现在新加坡读书。左图是2010年10月南通中学国旗班交接仪式上李响同学的演讲镜头,学弟学妹们称他为“响哥”。国旗班交接仪式的报道链接如下: http://news.ntzx.cn/bumen/tuanwei/twxw/20101013/081350.html 以下蓝色文字是上述日志原文,本网站一字未改。请先打开上面的链接读一读演讲全文,然后读下文,你会再次感受到国旗班交接仪式的演讲词在耳边回荡:“我们是通中人!我们是中国人!” |
以孩子的名义——批判制度与不公
(声明: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吐槽请移步留言板,谩骂请移步别家博客,思想交流请留言。)
这两天正在看韩寒先生的杂文集《青春》,感觉他真是一个胆子够大的人,能把叫嚣政府和社会的文章出成书的,恐怕没几个了吧。书字大行稀很便于阅读,感觉有些草草编辑就上架赚钱的感觉,但是其中有几篇博文的思想是很深刻的,有些平时不为大众熟悉的现实也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有一篇文章印象很深刻,叫《乞》。文章主要表达了韩寒对于在中国儿童乞讨问题的一些看法,并且提出了“立法禁止儿童乞讨并执行”的建议。虽说我觉得这个建议挺荒诞的,但是我欣赏作者批判性的态度。关注弱势群体从来不应仅仅停留在公众人物宣传的层面,政客落实实际政策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可惜的是,我并没有听说过这方面的报道。《乞》这篇文章也引起我,一个普通的留学青年,对于中国孩子面临问题的一些思考。
以前看过一部美国电影叫《当幸福来敲门》,如果有没有看过的朋友,我强烈推荐你看一下。片中的落魄的父亲对5岁左右的儿子说的一段话,我印象尤为深刻。他说:“不要让别人说你做不成什么,就连你的父亲也不行!”这段话对我的触动极大,我还把它写进了一篇作文里,然后这篇作文还被老师表扬并在全班朗读。我觉得人人都有追梦的权利,追梦在理想情况下应当成为一生的事业,儿时的梦想对于一个人来说或许更为重要,所以试图去扼杀这些想法的人才是最愚蠢的人。我生在中国,就从我的经历来看,这个问题在中国尤为明显。先不谈那些没有经济能力,连吃饭都成问题的乞讨儿童,我们就看看那些工薪阶级的甚至富二代们的情况。我相信很多的孩子,22岁之前的人生轨迹基本都已经设计好了,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因为实在读不下去就直接走上社会了;有些能够提前明白或者认为自己明白自己真正想干什么,而追梦去了;剩下的大多数都是我所说的那种路线。人生最充满活力二十几年,就统统被学校包办了,这其中的一切基本都以分数来衡量,你不觉得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么?当然这其中是有一些人是真的喜欢钻研,立志走科技救国路线的,当我绝对不会相信这个的人数会是一年933万(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人数约为933万,录取率为72.3%)。或许你会说社会竞争压力大,不学习以后没有出路,但是让广大的孩子因为未来的就业或者家庭的出路而去深造,这本身就是一种病态的因果关系。这不仅仅是长辈的自私,更是社会的失败。现实既然如此,如果我们不能改变它,那就只能接受它,貌似大家想了想,都直接跳过了第一个选项。可是就算如此,解决办法也不应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前两天看到一位移民美国的华人的言论,觉得挺有道理的,他说中国的父母总是把孩子当猪养,而不是当宠物养,殊不知宠物养好了比猪贵。就像本段开头所说,每个人都有追梦的权利,都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的权利,但中国的情况更多的是,“你喜欢做这件事我们不反对,但是只能作为一项兴趣爱好,你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就好像在说,我们不管你做不做得到这件事,你就是得学习。我知道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是很难的,但是起码在婴幼儿时期应当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吧,就像一位网友在他的微博里所说:“在玩耍中让孩子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却逼他们学,学写字、学拼音、学外语。用大量的练习占据孩子玩的时间。如果我们不尽快觉醒,那些没有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最终将输在“终点线”上。在人生的路上,只要有完整的人格,任何时候出发都不晚!”所以我呼吁那些生活还不是很窘迫的父母,多鼓励孩子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要总是让他上补习班,或者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责备他。更多的鼓励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
说完大众的无奈选择之后,我想粗浅地谈谈中国教育。从结果来看,中国不缺技术人才,但是就是创造不出外国友人的成绩来。世界500强里的中国公司,基本都是能源,银行,通讯,保险这类的依靠中国庞大人口的产业。真正的科技公司也就那么几家,联想,华为,宏基…… 就拿新兴的信息科技来说吧,可以说中国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通过模仿成功的:百度模仿Google(还把谷歌阴出了大陆);微博模仿twitter;人人模仿Facebook;淘宝模仿eBay;QQ模仿MSN;小米模仿苹果;就连iPhone上的热门应用Flipboard和Evernote,中国人都能翻版成ZAKER和有道云笔记。尽管很早之前“中国创造”的概念已经被提出,但是中国山寨和中国制造貌似依然还是中国企业的主流思维。造成这种窘境的主要原因可能还是中国的年轻人缺乏创造力,至少相比较于美国的学生是这样。李开复在2006年接受《人物周刊》的采访时说:“中国社会历来的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按照一个模式发展。”成绩衡量一切,一卷定终生的模式,填鸭式的教育都是由此发展而来的。不难看到,这样的教育模式里,存在的可能性已经少之又少了,试问在一个如此没有想象力如此死板的模式下,怎么样才能培养出一批有创造力想象力的人才呢?我不能说不可能,只能说很难。就连清华大学这样的中国顶尖学府,都难逃这种模式的枷锁。“你说行就行?你去去给我看看?我们实验室从来就没有去这些地方的。继续这样做下去,以后哪个真正的科学家还会要我?”这是放弃了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的王垠在他的万言退学申请《清华梦的粉碎》里的咆哮,我没有经历过国内的大学生活,但是对于文中描述的情况也是有所耳闻,这也是当时坚定我出国决心的原因之一。”我已经完全看透了中国教育的失败。我高中的时候就受到它的伤害,这种伤害延续到现在。中国教育已经成为埋没人才的祸首。留在这个圈子里就是屈服,我不出声,大家都不出声,这个世界就会继续这样郁闷的运转下去。我今天要对这个系统大声地说一声‘不!’“虽然出了国,看到国内的大学这样的情况我也很心痛。也许我在国外也不一定做的有多好,但是那是我个人的问题,并不是制度的问题。但是国内那种只看Paper,混个学位出来好找工作的模式和态度,我觉得不是一个积极地想法,而是依然被套在死板的教育制度以及功利的价值观之内,是对于社会的妥协。针对这个问题,不可能人人都像王垠那样说放弃学位就放弃学位,大部分人玩不起,但是思想上一定要明确:大学是用来提升自我的,是助推梦想实现的,要在大学里做很多有意义的事,学很多新东西,去发现,去探索,去求真,去起航,而不是仅仅为了那一纸证书。大学能给你更多,就看你想不想要。你在孩童时代做过的梦,你有勇气在这里实现么?
我看到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加拿大老师眼里中国学生的问题,虽说这个标题起的就没有什么说服力,但是结合我自己的情况来看,确实是有这样的问题:中国学生不够懂礼貌,不够自信,不够成熟,不够主动。如果中国目前的教育制度只能培育出连最基本的素质都不看重的考试机器的话,那它存在的意义何在呢?仅仅是为了设置一个公平的标杆么?那我倒想问问什么是公平?中国现在有公平么?制度之内的孩子是有了,制度之外的呢?要想想在正常人家的孩子在教室里吹着风扇埋头疾书的时候,外面的马路上有多少乞讨的孩子正在顶着烈日接受者路人鄙夷的眼光,在最纯真的年龄接受最不公的待遇!那种无助我们能够体会么!那种委屈我们经受的起么!他们连接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啊!社会之残忍,可见一斑!在这里,我以孩子的名义,求政府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重视所有孩子的健康发展。虽然此刻的教育制度不完美,但也给他们一个机会。
恕笔者不才,声嘶力竭也无法吼出建设性的意见,只能写一篇杂文,以表心中焦虑。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