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阳光和煦温暖,亦如同行的小朋友爽朗的笑声。提着灯笼,带着喜气在穿过狭长的小巷,一行人来到濠阳社区居委会参加社区活动。 由于临近正月十五元宵佳节,社区老师特意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有关元宵节的知识,算是为整个活动暖场,虽然聚精会神的听了一阵子但看着桌上的灯笼和自备的针线,我们不禁纳了闷:今儿咱到底来干啥呢?只见那社区的老师说着说着就拿出一口铜锣,乍一看还以为是要表演耍猴呢。 |
|
正当我们满腹狐疑时,老师终于悠悠地开了口:“今天我们要了解一项古老的职业——打更。”哦,原来是打更啊。无非是“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嘛。 但一细听老师的讲解才知道这打更也并非那么简单,每个特殊的时辰都有其固定的打更方法,譬如:落更(晚上7点)这打更人得把锣音敲成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而最后一次打更(五更)则得敲成“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
|
经过一番点兵点将,我们一行中三个男生荣幸地成为了山寨版的打更人。既然是“山寨”,那就得像模像样。分发下来的行头很简单:一顶黑帽子还有一件黑色的小褂。只是难倒英雄汉的不是敲锣打鼓而是穿针引线、在褂上缝一张圆形轮廓的“更”字。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是,今天三个男生却斗不过小小的针眼,多亏女同胞们的鼎力相助,这一身打更人的行头才算穿妥当。 小朋友们提着灯笼,兴高采烈地走街串巷,稚嫩的语调中透着一股淘气。而走在最后的男生早已将打更敲成了“打击乐”,霎时悠长的寺街中回荡着锣声和天真的童声,许多路人也不禁驻足观望。 |
|
走了几遍之后,这打更已是熟络于心。虽然不是晚上,但体验到的快乐情趣却好像把我们带回到古代,带回到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代,一个简单又质朴的时代。 我们在了解民俗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时代的变迁。一些旧俗的消逝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是什么?是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还是默默地验证我们更加忙碌的生活? 那悠长的打更声还久久回荡在我们耳畔。 |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