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包括美国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在内的多所美国顶尖名校每年会在世界各地选拔优秀学生,利用暑假接收这些学生前往其夏季学院学习一至两个月,让他们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专业课程与在校大学生同堂上课,并通过期末学习考核获得相应学分。今年我校有七名高一升高二的同学被哈佛大学夏季学院正式录取,在哈佛接受了正规的大学课程学习,并圆满地修到了学分。
这七名学生是:现高二6班吴桐和高二18班刘语嘉、王昕阳、倪韵秋、刘李阳、汤孝雯、施文。下文是吴桐的夏季学院学习随记,记录了他在美国两个月紧张而快乐的学习生活。
Summer in Harvard
2011年4月,哈佛夏季学院的申请开始,一切的一切是那样的仓促。
从最初的AST测试,到其后推荐信、自荐信、各种表格的填写,紧张的学习之余每天晚上都需要进行精心准备,那一段时间真的是极其痛苦,甚至也曾想过放弃,很害怕面对那种耽误学校功课、申请又被拒绝的结果。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check email的时候,还是得到了那句期望中的congratulations。终于,在6月23日那天得以成行。两个月的时间,不长,但足以让我们体验美国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可以学到那些本不属于我们这个年龄的知识和经验。
Part 1: courses(课程)
在获得summer school录取后,选课成为一件很让人头痛的事。这里的学科涉及各方面内容:天文、人文、地理、物理、化学、数学、经济、艺术、外语等等,而每一个学科后面又会有许许多多的分支。作为一个中国的高中生,无疑对各种学科产生了莫名的好奇和恐惧感,压根儿不知该如何下手。最后,敲定了自己的主意:Principles of Macroeconomics 和 Improvisational Acting(宏观经济导论以及即兴表演)。好奇心驱使我选取了这两门各具特色的课程,很希望自己能够通过这两门与中国高中截然不同的教学体系让自己更快地融入美国独特的学术氛围中。
下图左起是我与宏观经济课和表演课教授以及宿舍管理员的合影,还有一台公用洗衣机。
经济,对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名词。这门课要求非常高,不仅有常规的两次期中和一次期末考试,每堂lecture后还都有相应的quiz和homework,而那也成为自己曾经心酸而又快乐努力的回忆。每天周二、周四上课之前,都会为各种作业的问题头疼。但通过这门课学到的知识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更多的是一种美国人独特的思维,是一种美国人善于提出、探索问题的能力,而这往往是在中国很难学到的。
选择Acting,最直接的目的是好玩:想踏入这个从未接触过的世界。而这门即兴表演,其实并非专业的表演,说到底,这门课是在考验你各方面的能力,通常是给你设置场景,自己或与他人合作立即进行现场表演。无论是英语的听说,还是临场发挥的能力,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无数次想过换课,但我总是努力的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就不要犹豫,不要放弃。最终,在教授、同学、朋友们的鼓励下,我顺利地通过了这门课。
下图是Acting课的同学们,这些稀奇古怪的姿势是我们每堂课必玩的游戏——Ninja。
Part 2: Life(生活)
即便是这里的生活,多少人眼中美好的美利坚生活,路途上却也是充满艰辛,处处会有坎坷或是碰壁,同样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刚到达哈佛,常常会打电话回国,告诉母亲想赶快回家,不喜欢这里的生活,但我渐渐地发现我错了,只是曾经的我太渺小、太软弱,还不习惯在这样一个大舞台上绽放自己。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不去闯,又怎能知道前方是否有鲜花或是美景在等候着我们呢?自从跨入哈佛校门,每天辛苦地上课、读书、复习、作业,直到最后离别的不舍,两个月左右的学习、生活,不断的为我人生翻动着一页页崭新的篇章:
第一次独自一人在外闯荡两个月;
第一次在机场转机因为机票问题被迫逗留10个小时;
第一次自己在美国的手机店办手机卡和套餐;
第一次在这所遥不可及的哈佛学府读书、生活;
第一次每天要在钱包里放着ID卡进去校园;
第一次需要每天晚上到宿舍楼下,找宿管check in完才能睡觉;
第一次养成了每天要到图书馆去看书、自主学习的习惯……
太多的第一次,很难记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在什么时候、还是什么地方,只知道,每经过一天,每发生一件事,秒针每转动一次,就是一个历练,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这条路上,处处有荆棘的存在,处处可能有阴霾遮盖本该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但咬咬牙、硬着头皮,一切也就都过去了,成长的种子正是在这样艰辛的过程中,一点点萌芽、开花、并最终结出果实的。
下图左起是宿舍楼、寝室和大家称之为“哈利波特食堂”的餐厅。
Part 3: Departure(告别)
两个月的时间,有了很多的朋友,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肤色。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鼓励,才让我在哈佛的那段日子特别快乐、特别阳光。两个月,可以让完全陌生的人成为彼此的知己,也可以让离别成为心头最不愿提起的痛;可以让你对一个地方难以忘怀,又可以让我们体验最痛苦的情感纠葛——离别。
常常会收到这样的短信,看了总觉得特别温暖:“起来了没?” “去吃饭吗,一起吧?” “你几点的课啊?看看顺不顺路一起去?” “去图书馆看书吧?” “今天很累吧?早点睡吧,晚安。” “有空出去玩吗?” “考试加油!”
很简洁的一些句子,也许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但看了,暖流总会在心间流动。日子,正是在这样的点缀下格外精致。
从8月10日开始,就陆续有同学开始离开,那种伤感的气息慢慢扩散开来。拥抱、耳边絮语、送上车,永远重复着这样的三部曲,但每一次给人的不是单调之感,而是一种愈来愈沉的压抑,总是害怕着下一秒的情节。
我们离开哈佛的那晚,通宵,整理了几个小时的行李,一边整理一边回忆着过往的快乐和心酸。泪水一点点润湿着眼眶,不想面对明天。
凌晨三四点,披上一件风衣,先后送走了三个最好的朋友。他们走的时候,我强作着笑颜告诉他们:“要好好照顾自己,回国常联系,别太辛苦了,好好加油,一路平安,我会想你的。要不,再抱一个吧,哈哈~” 那样的笑声,在深夜很无力、很沧桑。等到他们的taxi一过,我开始不自觉地流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来安慰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去写我的状态,无语凝噎。
到现在,都还清晰地记得几位朋友走之前说的话和那样催人泪下的场景:
“你也一样啊,好好照顾自己,回国也要好好努力,我会注意自己身体的,会一路平安的,你回来的时候也一样啊,最后一个星期好好玩啊,回国常联系。” ——By Chuck
“好了好了,时间不多了,刚才起晚了,抱一下,快点快点啊,回国联系啦。” ——By Jenny
“吴桐,谢谢你来帮我拿行李,你们真好,我们走啦。” ——By Fiona
“梧桐更兼细雨,我要…要走了啊,现在通讯这么发达,后会有期啊。呃…还有,两年后,哈佛再见吧!” ——By Kenny
即便是现在回忆起来,这般朴素的话语依然那般的熟悉、亲切,仿佛他们就在耳畔轻轻呼唤我,依旧觉得泪水会止不住的流。坚强,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life is all about met and left。每每想到这句话,或许才能勉强的挂上微笑。
还记得那次舞会,那场类似于farewell party,每个人都是那样的热情,但总觉得在那快节奏的舞步中每一分钟都是那么的不舍。过了那四个小时,还要等多久才能再这样呢?即便还有这样的疯狂,但会在Harvard吗?还是这些人陪着你吗?至少,那个庞大的、引以为傲的二十几人团不复存在。
满头大汗地回来,笑着流泪。纪念,这一份属于曾经的快乐。只希望,在偶然翻开相册的时候,还能回忆起那一张张笑脸。
散落天涯,花落成伤,物是人非。终究该送走我们自己了。
离开的那天,经过了New College Theatre,最后看了一眼,还是那些不会泛黄的回忆。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到巴士车旁,意外的看到那么多来送我们的朋友,又是一张张熟悉的脸,在车窗外守候着。只是这一次少了很多张笑靥,只是这一次空气里弥漫的是伤感与不舍的味道。
拥抱、落泪、絮语。
车子慢慢启动了,一直回着头,不想转过身,不想看到前方是纷扰的世界,只想利用最后的几秒,再把哈佛的记忆描摹的更加清晰,再把那段深厚的友谊好好回味。
Memory the summer.
Memory the time we spent together.
Forever Memory
Hope we guys have a safe trip!
Hope to see u guys again when we finally attend colleges here!
The end is also, the start!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