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中学暑期“西藏行”研学记(五)
——2018年江苏省南通中学暑期汉藏牵手藏区社会实践活动
编者题:
7月9日,研学活动的第五天。研学小组的同学们在深入体验西藏风土人情,感受藏族同学及其家人的热情好客之后,前往高原圣湖纳木错。在入藏前,同学们早就对纳木错心生向往,通过网络与书籍领略了他无以言表的美和深厚博大的文化内蕴。当今日,亲身来到向往已久的地方,那会是怎样的心境?今天,我们推出顾陆婧同学的随笔。
梦境,纳木错
江苏省南通中学高一11班 顾陆婧
进纳木错的几十公里公路正在维修,一路的颠簸让大家头昏脑胀,在加上高原反应,更是雪上加霜了。终于到达了,导游介绍到:纳木错是西藏最大的咸水湖,就像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海拔4718米的高原上。湖泊,在藏族同胞心目中都是神圣的,几近神的化身,纳木错自当如此。
纳木错,一年只有6到10月份的四个来月时间里“开湖”,其他日子都是冰雪覆盖。在开湖季节,牧民会赶上自家的牦牛和羊群,来湖区放牧。牛羊悠闲吃草,牧人的帐篷零零星星地散布在大地上,就像绽放在绿色高原上的花朵。藏家狗儿慵懒地卧在自家帐篷前,眼睛时不时瞟一眼空寂的草原,无所事事中透出几丝机警。帐篷边烟囱轻烟袅绕,牛粪燃成了弥漫人间的淡淡烟火滋味。
青藏高原牦牛多,牧人帐篷所用毡子就是用牛毛编织成的,深黑色帐篷在空寂草原上营造出了许多家的温暖。在这难得的四个来月时间里,湖区还有盛大的“转湖”活动,来自藏区成千上万的人们,聚集在纳木错周边,开始了声势浩大的一年一度“转湖”仪式,或步行,或一步三叩绕湖一周,短则十天半个月,长的需要两三个月时间。沿湖边数百公里路上,到处是盛装虔诚的人们,在膜拜,在放歌,在欢笑。可惜,我们到纳木错的时候没有见到“转湖”盛况。
旅游大巴一停,立刻飞来了一群海鸥,它们落在停车场上,对人来人往,丝毫没有怯场的样子,倒像驯熟的广场鸽,似乎跟人有着特别的亲昵劲儿。广场鸽体型显然没有它们大,也不是这样滑翔的飞翔姿态。这些海鸥也不是我们通常见到过的通体白色,而是披一身棕色羽毛。
这是棕头鸥。一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候鸟,冬天时它们飞到印度洋越冬,夏天回到纳木错来生活。这些年游人不断增多,人们非常乐于跟棕头鸥一起嬉戏,带来的吃食也很让棕头鸥们的喜爱,于是就形成了这人与候鸟互动佳景。
大家的到来,很快走来一群藏胞,他们或推销自己的手工制品,或牵着自家牦牛,供游客照相,20块钱一人,如果让牦牛下到湖水中拍摄,则需加倍。大家看着洁白神圣的牦牛,实在不忍骑其,便围成一圈与之合影,也算高原一乐吧。除此而外,这儿还有不少临时商铺,但商家做起生意来并不嘈杂,很契合纳木错与生俱来的安静和辽远。
走近纳木错,拍照、戏水。当然只能站在湖边,看着清澈见底的湖水出神;或找一块大石块站上去,将手浸进清凉湖水中,体验一下湖水的体温。掬一捧湖水放进嘴里,没有“咸味”,但这并不影响大家对纳木错的喜爱。她给我们的感觉仿佛是蒙着面纱的美少女,纯真且神秘。
在纳木错岸边走走,看蔚蓝湖水就像一幅童话的册页,让人不能也不敢形容,大有不忍踏破的感觉。湖水上空的天色似乎也被湖水染得碧蓝透亮,几近透明的天穹,棕头鸥舒展轻盈的双翅悬浮在净空中,似一片静止的云朵,被风儿吹着在飘动。
纳木错,似乎不宜照相,不能入画……因为一切人的因素都无法描述她的神韵。走近纳木错,对我而言,或许是走进了梦境。
编者后记:
当我校“西藏行”研学小组在纳木错经历了心灵与情感的洗涤与升华后,“江苏省南通中学2018年暑期汉藏牵手藏区社会实践活动”完美收官。从2日上海火车站出发至10日返回内地算起,9天时间,其中藏区活动整整5天。期间他们在藏族同学的带领下来到拉萨地区重要的文化景点观瞻学习,走进藏族居民生活社区交流体验,协同我校拉萨地区的藏族同学开展社会帮扶。对于初上高原的汉族同学,这些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曾经如镜花水月般的青藏高原与藏族文化,第一次真真切切地展现在他们眼前。5天里,他们不顾高原反应和一日疲劳,入睡前总会推送当日的随笔与读者分享。在他们看似随性,却富感情的短文中,我们读到了曾经隔阂的藏族文化已然深入他们心中。与此同时,从出发火车上与藏族同学的初识,到走进藏生的家庭,五日中携手相伴,再到10日临行前藏族同学赶至宾馆献上哈达,汉藏同学情谊的种子已生根发芽,这份汉藏亲情定然珍藏在汉族同学的心中。假期过后,我们将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将研学小组同学们的这份文化体验的感受、这份民族团结的亲情传递给学校、给通城里更多的人。
此次研学活动是我校西藏班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个新的尝试与创新,较圆满的开端,激励着我们今后进一步汇集群体之智,打磨出一件汉藏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教育的活动品牌。前后9天的“汉藏行”研学活动完美收官,但在雪域高原上我校高一和高二西藏班藏区“3+1”和“4+1”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同往常的夏日,高原上始终活跃着通中人的身影。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