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中学暑期“西藏行”研学记(四)
——2018年江苏省南通中学暑期汉藏牵手藏区社会实践活动
编者题:
7月8日,研学活动的第四天,更为精彩的一天。晨间藏茶馆里一大碗香喷喷的藏面,紧随着藏民们常态的生活;工艺店里琳琅满目的特色物品与店主热情博学的介绍,接受着最直观的艺术熏陶;邮局里那印着西藏风光的片片信笺上,向远方的朋友写下高原上的祝福;藏生家中那种印刻在心间的感动,留驻下汉藏同学越发浓烈的情谊;晚间藏餐厅中熟悉的味道和传统的艺术演绎,已然融入四位汉族同学的心中。
正如康雪莲同学随笔中所写,他们的研学不仅是享受西藏充满魅力的自然与人文风光,不仅是感受与领悟藏民族的传统文化,还需通过自己的帮扶实践,更进一步的走进藏区社会,用自己的社会奉献,实现研学更深层次的意义与价值。8日的研学活动中,我们特意安排了下午半天时间,让高一“西藏行”研学小组与我校高二西藏班城镇实践活动小组(拉萨地区)携手开展社会帮扶活动。高二实践小组一行7人,在组长阿旺卓玛的带领下做了周密的活动设计,主要进行景区卫生清洁和特殊学校慰问两项活动。在活动准备时,我校刚毕业的原校学生会西藏生分会主席桑珍得知了活动的内容,她在毕业同学中发起了参与活动的倡议,得到了同学们的响应与支持,当日在拉萨市区的旦增次典、次仁白姆、索朗次旦、德央等数位同学加入到实践的队伍中,同时原高三17班同学们一致支持将班级结余的500元用来购买牛奶、糖果等带给特殊学校的同学们。如此,8日下午的实践活动,拥有了一支庞大的队伍,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西藏班的同学和高一汉族班的同学,他们为了共同的心愿,汇聚在一起。他们的实践活动,会绽放出怎样的温馨与美好呢?
今天,我们推出高一时姚瑶和康雪莲的随笔,以及2018届毕业生桑珍的文稿。
漫步高原
江苏省南通中学高一10班 时姚瑶
在四名藏族同学的带领下,第二天的行程依旧丰富多彩。早晨9点,还是艳阳高照的天,我们来到当地著名的“光明港琼甜茶馆”吃早餐。忙碌的藏族人在馆内穿梭着,霍森同学为我们一一端上当地的藏面,斟满甜茶,并向我们介绍藏面背后的故事。
在工艺品商场内,遇见一家非常有特色的工艺品店 。店主是一位藏族老人,店里满是有历史背景的古董,别具藏文化的特色,甚至有格萨尔王时代的东西。热情的店主为我们介绍每一个东西背后的故事和由来,还教导我们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体验。
一封明信片,寄去在高原的思念。我们踏进拉萨的邮局,印有西藏独特风土人情的明信片、信封让人挑花了眼。同学们驻足在柜台前,为自己的朋友和家人精心挑选。伏案,用手中的笔,写下对朋友的祝福,红色的精致印章,留下了拉萨的印记。很久不曾写信,但握起笔的那一刻,却有无比的熟悉感。虽然每晚都会和家人通话,每天都会与朋友联系,但仿佛只有那黑色的墨迹,才能将关心最直接的表达,将记忆永远留存。
中午,我们做客普尼玛家中,一进门,普尼玛的妈妈就用传统的藏族仪式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藏族风情。藏族人家简单的家常菜,却又有别样的风味。热情的阿姨为我们斟了一小杯青稞酒,酸涩的味道,加上米酒的清香,还有气泡独特的口感,让人惊奇于这种简单植物的奇妙转变。甜茶、风干牛肉,这些江苏很难见到的东西,让我们从饮食上感受到了藏族独特的文化。临走前,阿姨为我们献上哈达,洁白的哈达,让人无比感动。这是西藏普通而又隆重的礼仪,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藏文化的仪式感与藏族人的热情。
下午实践活动后,热情的西藏班同学们邀请我们在“蒲巴仓演艺藏餐厅”小聚,嚼着已经熟悉喜爱的藏族食品,欣赏着藏族老艺人最纯粹的民俗表演,又是一番难得的体验。
付出些许,收获满满
江苏省南通中学高一11班 康雪莲
炎热的午后,我们跟随高二高三的学长,带上口罩,换上手套,来到了色拉寺。在西藏的这几天,享受了太多西藏的美丽风光,也是时候,为西藏贡献自己的力量。色拉寺风景优美,丰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却也让垃圾随处可见。青色的石板路,透着古朴的气息,可惜路上的纸巾塑料破坏了这一美景。高大的柏树,鲜艳的蔷薇,让这座古老的寺庙染上了生命的活力,只是随意丢弃在树下的饮料瓶刺痛了行人的双眼。
路并不平坦,火辣的太阳下,所有人都大汗淋漓,但从不放慢自己的脚步。有些人流量多的地方,一次不够,就再来一次。也许我们对于色拉寺的清扫只有今天下午短短的几个小时,但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游客被我们的行为感染,自觉地将手中的废纸巾、空饮料瓶扔进垃圾桶,有不少人帮助我们一起捡起地上的垃圾。当有人问起我们来自哪所学校时,我们可以自豪地告诉他:“我们是来自江苏省南通中学的学生!”这大概就是通中一直坚持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初衷。
接着,在高二高三藏班学姐学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彩全福利院慰问残障儿童和贫困儿童。中国,一个正在飞速前进的发展中国家,离实现全面小康仍然有一段距离。所以不可以避免的,总有这样一些不能够保障日常生活,不能正常接受教育的孩子。
大约20多个孩子,坐在一个小小的食堂里,黝黑的面庞,无助中带着期待的眼神。在身心的压力下,他们身材矮小骨瘦嶙峋。活动伊始,旦增格丹同学介绍了一下我们来访学生的身份。接着,毛黄瑞同学代表我们发言,简单介绍了南通中学,并向残障儿童们表达了诚挚的问候。
高二高三的志愿者们精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许多零食、牛奶等,并且与他们一起交谈,询问他们的日常生活。刚开始,许多孩子都红着脸低着头,双手紧张的攥在一起,只敢低声回答一两句。渐渐的,欢笑声开始洋溢在每一个桌上,他们开始抬起头,笑容满满绽开,和我们聊起了各种各样的话题:世界杯、篮球、生活、受教育情况......无话不谈。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到了离开的时候,我们笑着挥手告别。走出门口,背后却传来大声而又清脆的呼喊:“哥哥姐姐再见!谢谢你们!”他们齐齐涌在门口,脸上绽放出无比灿烂的笑容,在淡淡的余晖下闪着光芒。这是孩子的善良,这是藏族人民的淳朴,他们的一颦一笑牵动着我们的心。原来,带去温暖的人,也能收获到同样的温馨与快乐。
心愿,延续
江苏省南通中学原高三17班 桑珍
又一年暑期,适逢母校的学弟学妹们回藏后的社会实践活动。当听说他们正在进行“西藏行”汉藏结对研学活动,我的心中不由得欣慰与自豪,因为这是我在国家民委网站2018年新春拜年视频中许下的愿望,也是南通中学全体西藏生的心愿,我们都希望有一天,能带着汉族同学到我们的故乡来领略不同于江风海韵的高原风光。毕业时,我有些遗憾,因为总觉得离开母校就不能亲自安排如此的活动,完成自己的心愿。当得知,我们的汉藏牵手西藏行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时,心中便有了一个念头,带上2018届所有西藏班毕业生的愿望参与到活动中。我的想法得到同学们的响应,已毕业的数位同学参与其中。
拉萨的中午两点多,阳光正艳,我们和高二西藏班拉萨实践小组的同学、高一的汉族同学在色拉寺会和,开始我们的第一项实践,卫生环保活动。我们分组在寺庙里进行打扫,统一的手套,统一的麻袋,每一个人,每一个小组都特别认真。参与到活动中的汉族同学们不顾高原反应的不适,全力投入其中,他们一路走,一路捡,不放过一个垃圾。听着一旁路人的赞扬,禁不住的快乐与自豪涌上我们的心头,显现在每一个晒红的脸颊上。打扫完,我们把剩下没有用过的手套和口罩送给了路过的环卫阿姨,她泛着笑容、近似语无伦次地用敬语向我说着感谢,我没有想到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举动,竟让她如此开心,我也领悟:向善,其实就是用每一小小的善举,给别人带来帮助和快乐。
接下来的活动是前往彩全福利特殊学校开展慰问。活动前,在老高三17班全体同学的支持下,我将毕业时结余的500元班费购买了一些牛奶、糖果等带去。我们到达那里时,因为是周末,大部分同学都被亲人接回了,班里只剩下不到十位家住远方的孩子。看到我们送去的零食和牛奶,他们一个个既开心又害羞的低头藏着自己的脸,我们围坐在他们身旁,与他们聊天,他们慢慢打开了心扉。我旁边坐着一个女孩,文静又漂亮,得知她不会说话,我心里顿时有点酸楚,我给她看我手机里的照片,给她介绍内地的生活,身旁的另外一个女孩子说她们都很向往去内地学习。同我们一起的汉族同学也细细的道起他们的故乡,我的第二故乡——南通的风土人情。就这样,我们聊着彼此的故乡,聊着世界杯,聊着他们的梦想,即便他们都有生理上的缺陷,但是每一个笑容都很自信,很真诚。交流中,越是看到他们绽放出笑容,我们越是欣慰,越是告诉自己,我们一定还要来看望。临走时,我们彼此留下了联系方式,说好我们再相见。
三年的通中时光,每逢暑假,我们都带着学校的实践任务返回西藏,返回家乡,将在南通城学习的实践经验,践行在雪域高原。三年的磨练,三年的成长,感谢母校,感谢母校给予我们成长的指导和方向。曾记得,高一高二的暑假,我们2018届的毕业生们,每一个人都很认真的接受和完成母校藏区的实践活动。我们很自豪,在自己的努力中,两年来实践活动连续得到自治区领导的高度赞赏与表彰,我们为母校争光。如今,我们毕业了,但我们永远是“通中人”,三年的高中已经历练出我们的通中气质、通中热情。我们会牢记母校的教诲,延续通中社会实践的优秀传统,在大学中,开拓更广阔的社会实践的天地。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