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修期间,无意间遇到晓健老师关于去年我们两个人同课异构的教学反思,读了之后感觉汗颜,因为他写了,我没有写;他对课进行了反思,我没有进一步反思。同样的教学机会,带给每个人的收获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有一种自我追求的动力。晓健经常说“人是有思想的芦苇,虽然很脆弱,但是一定要有境界”,所以晓健是团队的灵魂,继续向他学习。——潘雪峰
两难的“三步上篮”同课异构
祁晓健2013-11-27分类:教学反思
2013年11月30日将在通大附中与南通中学潘雪峰进行“三步上篮”同课异构,好友们说,原来不是说上体育操的头手倒立的,怎么变成三步上篮了?我并不知道其中原由,既然确定好了,就上这个也无妨,头手倒立被我写进了一月23日在我校举行的初高中体育教学比武规程中(http://www.jsrgjy.net/Item/40031.aspx)。
对于这个教学内容,我与江安中学周纯阳也在网上进行了简短的讨论,与本组成员和团队的同行也进行了少量沟通,他们也在为我出谋划策。但我总感觉,没有到达我所想象和需要的那种高度,也就是说我并不满意到现在为止所有的设计手段。
还是从源头来说,作为高中体育课,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班的一群男女,我要对我的教学对象进行一次难度不小的技能教学,他们可能此前从未接触过这个内容,即便是南通市区的学生(小潘说即使市区初中,尽管它是中考体育项目,跑篮也大多是不教的.);另一方面,一个班内的学生,他们的技能、体能基础各不相同,有个别男生可能掌握了这个技术,有的学生掌握得可能比较粗糙,而大多数学生是完全不会的。然而,正是这样的教材,是检测高中生会不会打篮球的一个经典动作,你会不会打篮球,跑个篮给我看看,是这么一回事。
也就是说,我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一定要有“教学理由”,你凭什么来教这个,而不是教给他们健美操?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个适当的理由,我怎么对学生说我们今天来学习这个篮球三步上篮的技术,他们不会不是理由,因为初中体育中考内容中有这个项目,既然中考项目中有,现在他们又不会,表明初中阶段,要么没有学好。帮他们补技能,这一点貌似合理,但还不充分。……
2013年11月25日我用了一天时间对我的教学班进行了初步的三步上篮的尝试性教学,课堂上我只完成了慢三步、中三步的跨越,完成了原地运球启动的三步上栏,我让学生们跟在我后面一起大声朗诵“一大二小三高跳,右跨左跳双落下”的口诀,我还自己进行了现场的多次三步上篮展示性示范,学生自然地为老师高高的腾空和成功的进球鼓掌,我让学生一边口喊一二,在(运球三下)接球后再喊一二三(再将球打到篮板上),我对学习的难点“三步的节奏”进行了现场诠释,“(跨)啪~(跳)啪~”两次快速的着地声,结合示范让学生理解了另一难点运球接跑篮衔接动作分解示范。
我观察到女生组学练时,老师在场情况下,女生练习兴趣并不浓厚,我分析主要原因是作为农村孩子的她们过于专著于文化知识的接受、社会接触面不太广而不太好意思(腼腆)单独展示,篮球三步上篮球动作是个很怪的动作,它是无法象体操项目那样可通过同伴互助协作完成而只能由个体独立完成,一人在完成时,旁观者只能口语提示、观察其存在问题,而学生的内心是担心自己不能完成,所以,这导致很多学生怕做了错误动作而不敢贸然去单独行动,即便教师指点某学生去作,学生也是表现得非常扭捏。看出了学生的“思想活动”,我主动离开女生场地而来到男生学练组,我远远看到,女生们无教师在场地时却练得反而比较欢快且认真,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非常有趣的现象。
男生组的情况要远好于女生组,有的几个男生原来根本不会,教师现场作示范后让他跟着模仿,有的几乎一模仿就掌握动作,其实,教学是一个帮扶活动,在我的班级中有几个个子比较矮小的同学,他们学练态度非常认真,我有意把他们找出来,让他们跑一次篮给我看看,连续几次纠正,几声表扬,动作基本就掌握了。
本节课仍有体能补偿的问题需要解决,……思考中
过程篇:同课异构题外话
祁晓健2013-12-01分类:教学反思
将车停在图书馆楼下,在车内将上课程序过了两遍后,直接进入图书馆二楼报到,特后班的专家们大多全到了,一个个在暑期会过面的高中特后培训的熟面孔都先后出现。进入图书馆坐下不到五分钟,喝喝茶也就立即去操场准备了,导师老倪、姚侃团长、 同课异构执教同伴小潘、观摩者赵娟、张烨、()等构成一条前往运动场的队形的风景。
通大附中建筑的壮观大气无需描述,只存感叹,校长的欢迎讲话朴实中洋溢着现代理念,南通中学与之相比少的是面积(只是前者的四分之一),多的是文化底蕴。一个运动区抵得上人家一所学校的面积。10片篮球场,全塑胶材料,在上面跑了几个篮,人都比在水泥地上跳得高。我和小潘做了课前的热身运球投篮约10分钟左右,已经感觉身体热了。这时篮球场护栏外面已经有一个班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在等待,我抬腕看表,8:30了,8:40就是我率先上课的时间,9:25下课。我该作出现场的定夺和判断了……
我站在操场中央,操场外的高二(1)班学生距离进篮球场的门还有80米左右,我是先让学生先整队集中然后宣布上课,再让学生返回到入口处取篮球?这是一个教学组织经济性问题,如果直接让学生进场时学生每人一球直接带进场整队,那么学生在课前有三分钟的自我投篮热身的机会,这从教学准备的经济性角度看,直接带进场远比无球进场干等要好得多,因为,现在的中学生的运动是受限制的,他们有运动饥饿感(正如本课在最后总结时,我让女生推荐出的班长讲话所言,我们今天学会了行进间运球两步上篮,但我们感觉没学够,我还想学男生的单手肩上投篮,这让我很欣慰。),于是,在学生入场的一刹那,我哨声响起,让学生抱球进场,可想而知,学生们利用课前那三分钟心情地耍了一把球。那种投入无不显出“放羊”的闲庭信步感。
本堂课的操作程序是三天内刚刚建构出的新课型,三天前的28日下午第二节邀老倪来为我诊断,28日晚和29日上午我再把内容结构进行了梳理,在老倪建议的基础上,我在每一板块间进行了游戏化处理,彰显出活动导学的教学特质,28日上午,自己仍然不能保证自己是否能成功演绎出新设计链接效应,我决定要在自己的学校作仅有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试教;于是直接和年级主任丁锁勤沟通,告知明天要外出同课异构的意图,丁主任亲自作出调课决定,指定高一(1)班,下午第二课,我把我想试教的意图再告知了体育教研组长黄爱军,他爽快地答应了,并且独自一人上午将55只篮球充好气装了箱,上课前还亲自将两箱球推到操场,对组长的这种帮扶我从内心由衷感激,这几周来,体育组成员对我的帮助太大了,等上完课回来务必要酬谢组内成员的鼎力相助行为。不是他们的帮助我的专业发展便踯躅难行。当天上午,我还邀请了生物教研组长下午来听我的课,为我诊断,我更想从一个外学科组长对体育教学理解的角度获取有益的信息,同时,也让其他学科人员理解体育课要想上好远比文化科教学更难。
其实,特后会课通知发下来后,我一直在盘算如何去上,在此后几周的课上,我不断地在每节课上“试验”某些手段,以了解教学的效应,这种实验性的手段累计完成了8节课,包括今天上完的课,上完了整整11节,8课属试验小手段和游戏的运用的类型,同一题材同一内容的课几乎没有,最后三节课完成是不同的,这样一个过程常人难以接受,感觉很苦,夫人不理解,外语教研组长也说,不知你哪来这种激情的。其实,我并没有她们所说的苦的感觉,我只觉得上课有着无穷的快乐,一种小小的手段就是一个实验因子,它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行为反应,只有在不同的手段、方式的调节中,教师才会发现什么是对学生真正有用、有益和促进学生技能的正迁移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正是切实呼唤真正转变学习方式的尝试。……
我想说,今天的课我们都取得预期的效果,所有过程学生球基本就没有离过手,课堂练习的密度之大、学生参与之热情、教师之激情等毋须赘述,但课一上完我就感觉问题来了,我所存在的问题是对技能教学分层的方面存在肤浅理解,这需要在今后务必予以不断弥补。评课中,老倪的直言让我警醒,小潘课堂的活跃让我理解了SPARK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张烨、赵娟、等追课听的行为让我领悟一个人的进步需要有钻劲。
教师专业发展历程中,迈步不言苦累方能行得更远,只要在做就无需担心会“死”(僵化)。
同课异构很好,很享受,它给人以别样的感受!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