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单思同学的变化
单思是一位非常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课改前每次体育课都非常仔细认真地学习“模仿”老师的技术动作。但因为长时间反复模仿练习老师的动作而感到枯燥乏味,渐渐地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然而,在课改的大潮中,体育教师改变了以前那种单纯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同时穿插游戏和比赛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今的单思同学不仅更喜欢体育课了,而且还能把学习乒乓球的技术动作应用在网球的学习中,现在他正盼望下节体育课中展示自己新“创造”的动作呢!
看着单思同学“举一反三”地把乒乓球技术应用到网球的学习中,郝研老师为自己学生的变化而感到骄傲,自己也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在骄傲和满足的同时,郝研老师也在思考:为什么以前自己设计的整齐有序的课,学生却不喜欢呢?为什么以往自己那么“精确”地示范动作,学生也练得那么苦,而动作却很容易遗忘,更少有“举一反三”呢?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学习发生转变呢?
——案例来源:《中国学校体育》2008年第2期,作者:周登嵩等
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曾读过周登嵩教授这篇《“造器”还是“树人”——体育新课程改革中为什么要强调“以生为本”》,印象特别深刻,还写过读后感。文章主要通过单思同学体育学习状态的变化来谈体育教学“以生为本”,当时“郝研老师”成为了我的榜样。
我想体育新课程和原有的课程到底有多远,更多的可能是观念和思想上的差距,体育教学是“造器”还是“育人”的过程依然是那个过程,外观上并没有太多变化,但是内涵却有了深刻的变革。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被认为是运动技术、技能和知识的占有者,学生则是“无知者”,被看做是“白板”,学生大脑被认为是“容器”。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所谓教学就是体育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问、你答,我讲、你听,我教、你练的“单边”活动,学生只能机械地模仿教师,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教是学的中心,学为教服务。学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最终导致像单思同学以前那样,教师越教,学生越不爱学的现象。单思同学变化的原因,表面上看是由于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改变而引起的,但分析一下这种变化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就发现教学方法的改变,事实上反映的是教学指导思想与理念的变化,即体育教学是“树人”而不是“造器”。换句话说,是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
在“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体育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把体育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所以,我们上课前要多思考,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白他们自己喜欢学什么?他们愿意怎么学?会遇到哪些困难?有哪些思考方法?那肯定会让学生觉得教师离他们很近,有亲和力,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我们的体育教学就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选择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喜欢体育课,让学生积极去参与,亲自感悟。体育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在教师启发、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体育、体验体育的过程。在学习方法上尽量给学生以启发、诱导,以及尽可能的给他们提供运用这些方法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刚刚过去的十年中所有学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延伸之一,其本质是教师必须把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行为(包括技能)的改善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这个过程是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与最好诠释。
我们的体育课程,是基于人的课程,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从“造器”到“育人”,首先我们的教师应该要转变指导思想与教学理念。反映在教学实践中就是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能够帮助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实施中习得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获得全面成长。整个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技能的掌握,还应该是运动情感的流淌,生活经验的积累;甚至还可以引导学生把体育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真正践行“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教育理想的。
这个过程也许漫长,但是路已经在脚下。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