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整理材料的时候发现了这篇旧文。第五届郑州人去了,也写了一些没有头绪的东东,没有能够成文,扔在那里,先把这篇送上,等一段时间之后再发第五届的东东吧。——托罗普斯
新 课 程 在 前 进
——四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印象回眸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中具有实质意义的环节,成尚荣先生说:“课堂,是一块凹地,所有的课程都在课堂里汇聚并得以整合;课堂,又是一块高地,所有的课程都在课堂里提升并得以实现。”,所以在体育新课程改革推进三年之后,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为进一步深化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交流体育教学经验,于2004年12月9日至12日在广东省肇庆市联合主办了“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至今已经举办了四届。
2004肇庆印象:观念已起航
首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在广东肇庆举行,廖文科副司长在开幕式上以《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为题的重要讲话。
这次展示课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改革之意淋漓至尽,我们可以看到老师们基本都关注到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不断尝试着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重视组织教法的创新,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特别是小学的展示课,由于比较重视运用情境教学、快乐教学、主题教学、体育游戏、情感分组、合作讨论等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来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现场的学习氛围很好,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和激励,促进了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和锻炼,充分体现了“汗水+笑声”的效果。
当然我们也发现,这时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稚嫩的,好多理念还是停留在形式的套用上。比如要达成五个领域的目标,课堂教学的目标就分五个方面列得清清楚楚,以示接受了新课程的洗礼;为了体现学生主体,学习形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师彻底放手,成为一个旁观者;提倡创新意识,一些健美操之类的教学,就成了动作与队形的创编展示,体育课堂练习密度和负荷变低了。
其实,体育课程改革以来,广大体育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行动,努力地回应着课程改革的期待,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渗透新的教学理念,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尝试新型学习方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但是课程理念层层传达产生的变形,课程专家解读的大相径庭,可以说好多老师是矛盾着,手足无措走进新课程。其实这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因为它使那些闪光的教育思想简化成了苍白的形式外衣,使得好多老师最初的介入就落脚于形式上,变成了贴标签。但这一个过程也恰恰说明了体育教师明确了自己的责任,主动走进了新课程,这本身就是值得骄傲的,因为这一步迈出去,需要勇气,需要决心,需要坚持。
季浏老师对这种现象作出了这样的表述:形式上的参与,其实就是观念上的起航,对新课程在观念层面有了新的认识,这才有了行动上的参与。课程是一个不断逼近的理想,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探索的过程。
2006无锡印象:螺旋式上升
第二届的展示课在无锡举行,这一次给老师们带来了认识上的冲击,因为在“深化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展示活动中,老师们更多地听到了“回归”、“纠正”、“纠偏”、“矫正”、“倒退”、“否定之否定”等评语。组委会要求参加展示的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把教学内容写在目标之前,以示与“目标引领内容”的区分;在展示课的点评中有专家指出“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让教师对“谁是真正的主体”提出了追问;在会议交流中“扁担南瓜进课堂”被作为了反面典型,引发了教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的思考。
当然,这不是第二届展示课的全部,16节教学展示课,几乎所有的课能突出体育学科特征——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运动技术传承为载体,也不乏体育文化的学习,部分课对地方教材进行挖掘与开发;特别是在开幕式上的展示出现了久违的器械体操项目,使人欣慰。
其实,无锡的展示课是在展示体育课程改革丰富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体育课程改革为什么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新课程是欢迎大家评头品足的,因为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都表明大家都在关心着新课程,研究着新课程。可惜的是从大会对参赛选手在教学设计上的统一要求和对展示课的现场点评,以及在闭幕式上有关领导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个假说,课程改革是个假说的实验,而假说的实验是允许失败的”的观点,很容易让观摩的老师解读成对体育新课程的批评,从而使那些本来对体育课程改革持观望态度的老师产生了动摇乃至回流,重新回到老路上。
面对这样的情形,体育课程专家顾渊彦说:体育课程改革没有走回头路,也没有回头路可走,目前的状况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这是事物成熟与发展的必然过程。目前所表现出来的“回流”与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堂有了本质的区别,其中已经渗透了新课程的血液,这种现象是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问题时形成的一种迂回,四渡赤水就是最好的例证。
2008大连印象:反思中前行
经历了观念的冲击,行动的迂回,老师们从开始的激动、兴奋、新鲜,到后来的困惑,怀疑与争论,体育新课程掀起的波澜,已渐渐变得平静,代之以冷静而理性的反思。2008年在大连举行了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在课的展示上也有了新的思路,在进行完整课展示的同时,本届展示活动增加指定内容的教学研讨课的观摩展示,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展示时间进行了统一规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同课异构”,也被教师们称之为“PK”课。让大家可以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在教学设计、教材处理、组织教法等方面的不同特色,以利于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观摩课之后,还组织了任课教师、省市体育教研员、部分优秀体育教师与学校体育专家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结合观摩课的实际情况围绕“怎样才算一堂好课和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在本次观摩展示活动中,开幕式的小学武术展示课令人印象深刻,学生都非常优秀,教师也非常严谨,但是课堂上没有笑声。接下来的展示课似乎让大家回到了八十年代初,以“主教材+素质练习”为基本模式,大力强化运动技术学习,这样的导向让老师们真切地感受到“回归”的意味,加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的消息更是对此次活动产生巨大影响,但是经历了将近八年课程改革洗礼的老师们并不由于展示课教学形式的趋同而形成认识上的跟风;也没有由于课程标准的修订而踌躇不前。冷静对待,反思前行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因为大家意识到真正的改革,一定冲击传统,一定触及心灵。没有问题,没有挑战,说明改革还没有真正深入;没有争论、没有反对,说明改革还没有触及问题的要害。而我们一线老师要做的就是:能够在纷杂的环境中,有信心坚持正确的观点并付诸实践,在反思中不断努力前行。
在后继的交流中,江苏省体育教研员孟文砚老师关于江苏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做法,让大家对于怎样实践新课程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2010宁波印象:向内涵发展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于2010年11月在宁波举行,本次展示活动突出了以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教学为主线,个人感觉在选择展示课的时候也做了有意识的倾斜,在整节课的展示中选择了7节体操课,对于指定教学内容教学片段的展示,在通知上就有了规定。的展示,在通知上就有了规定:小学:技巧:前滚翻转体180度接后滚翻/小篮球:运球及游戏;初中:双杠:杠杆跳上分腿坐—前进一次摆动成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武术:健身拳5~8动(转身按摔—提膝架推—分拳前撞—托撞双肘);高中:跑:跨栏跑过栏技术/技巧:以单肩后滚翻成跪撑平衡为主的动作组合(女)。
从这些内容的设置中不难看出展示活动所给出的导向:那就是在技术教学基础上如何体现新课程的内涵,特别是同课异构更应该立足这个出发点。吴键老师在“箱上前滚翻”之后在发出了归去来兮的感叹,明确指出了体育课堂教学就应该回归到学科本质去,就应该回到技术技能的教学上去,可是在会后交流中发现,大部分老师只记住了“回归”。当然这样的说法无可否认,体育课本来就是以运动技能学习为载体的,有老师更为形象地引用“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来表示运动技能的重要性,所以体育教学必须有运功技能这张皮,但同时也要有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些毛的存在,而且是完整的存在,不能有一块没一块的,要不这皮子就打了折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体育学习不仅仅就是掌握技术的过程,更为重要的它还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目标与载体双重身份的运动技能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锻炼的方法,同时还要通过技能学习,发展学生的运动兴趣,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锻炼的意识与习惯。
耿培新老师在随后的点评中特别强调,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不能走“之”字形的路,不能从曾经的“淡化运动技能”的说法走到“过分强调技能教学”的境地。体育课堂教学应该在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引下向内涵发展,在研究学生上下功夫,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在教学细节上下功夫,把我们的体育课上成有生命的体育课。
在后继的展示中,上海的支撑跳跃,辽宁的仰卧推成桥,河南的韵律操,山东的单肩后滚翻,都给我们留下了印象:技术是必须的,但学习也是快乐的。
结 语
展示课举行了四届,新课程也走过了十年。不容否认,体育课程改革在前进的过程中本身可能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科倾向是否合理,学生地位是否过分,教师培训是否到位,学习评价能否匹配等等,这些都需要不断反思、研究、修正。行进过程中还可能受到制约与挑战,比如高中阶段的选项学习、模块学习由于学校条件而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让步。
然而方向必须坚持,道路还必须坚持走下去。有句话这样说:“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们希望多一份自己的责任,多一份自己的思考,多一份自己的判断。
记得在参加远程研修会议时朱慕菊同志曾说过,由于多种的原因,虽然课程改革现在前进的步子很小,速度很缓慢,但是我们一直在前进。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