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在2001年的时候,应该是一个流行的说法,但是我一直把它当作警示语。说的是事实,但这是一种让体育教师蒙羞的事实。不知道这可不可以算是体育课程必须改革的引子之一,反正记得在2001年的中国学校体育上,有一篇文章《让学生都喜欢上体育课》,作者是夏峰,后来才知道这是赖天德老师的笔名大作,就是说的这事儿。当时特别有感觉的就是赖老师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从教师出发,倡导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业务素质,深入钻研教材,改革组织教法,千方百计地让学生都喜欢我们的体育课。我认为这样的态度很好,可以引导体育老师从自身出发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去埋怨外在的因素,因为有时候外界的因素是我们无力改变的,如果再不能从自身出发寻找一些突破的话,那这个工作就真的没有办法做了。
赖老师在文章的最后提到学生喜不喜欢上体育课,归根结底在于能否在课堂上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这两点很重要,在后续的体育课程改革中也成为了焦点,用课程改革的话来说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不知道自己这样的对照是否合理,请大家拍砖)
兴趣问题是体育课程改革进程中的焦点,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尊重,特别是在高中还进行选项学习,因为课程标准认为,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将体育活动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惜的是这条路没有能够走好,以至于后来还出现了“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否是意味着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讨论,观点纷呈,意见不一,有人认为既然要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就无需要求学生非得掌握什么运动技能,只要学生玩得痛决,获得愉快和成功的体验就可以了,体育教学不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吗?而有人则认为,体育作为一门学科,其教学就必须让学生有效地掌握运动技能,只是快乐地玩一玩、活动活动,那不是体育教学,为了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时候就是牺牲一些乐趣也是应该的。激烈的讨论,使得运动技能学习和体验运动乐趣,似乎有点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了。兴趣就在这些左右不定的讨论中没有了方向,体育课程改革一段时间之后,运动技能教学好像被回归,占了上风。钟摆式的变化,使得我不由想起“极高明而到中庸”这句话,顿发感慨。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应该是评价范畴的事情,但是最初的起步应该是在目标的设置上,不能够用统一的目标和要求来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特别是以往的来认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的时候往往是测验的成绩代替了评价,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实际上是一个很愚蠢的错误。
举个100M跑的例子,两个学生都跑12”5,就这个成绩来讲就是一个数值,也就是对学习行为结果的一个描述,如果不对这个数值赋予价值判断,12”5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如果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对这个学习行为结果来判断的时候,那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数值对于学生来说是通过学习进步了还是没有进步;两个学生都跑12”5,但是由于学习基础的不一样,一个人可能是进步,另一个有可能就是退步。但是在以往的学习评价中,好多老师就直接根据12”5查一个成绩就作为了学生学习的最终评价结果,所以好多学生(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到最后,统一的标准抹杀了学生的努力与进步,于是有人对学习就产生了厌学甚至是怕学的心理。
兴趣迷失了方向,测验替代了评价,这可能只是学生不喜欢体育的冰山一角,但是我们只要去克服这一类的问题,可能我们的体育课,就会往前迈出一步,前进一些。但是到了今天,我们仍然还听到这样的声音,看到这样的现象。
杯具了!!!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