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周教授!孟处长!尊敬的姚校长!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下午好!
去年就听说潘老师在写《我们走了有多远》这本书,自然,我就成了这本书的早期读者之一,本书付梓之际,潘老师将书的电子版本发给我,让我提意见,因那段时间工作非常繁忙,我仅完成了第一章的研读,虽我并未作完整阅读,但我的阅读是以字斟句酌的严谨态度进行的,专著送印前夜,我从晚上9点一直读到凌晨4点半,我边读边记书中字词语句可能存在的瑕疵,以建议的方式通过电子邮件反馈给了潘老师,也算对他布置任务的一个交待。
拿到纸质专著后,我又获知一项重要任务,要在读书交流活动上交流学习体会,我于是中断了最近在阅读的《当代美国课堂教学》这本书、中止一些个人感兴趣的其他事务,专心研阅,实现精读。我想带着任务来阅读和承受一定的压力来阅读,对我而言,可能更容易出“成果”,前几天,我不断鞭策自己要好好看、认真学、仔细品,不这样便是对作者劳动的不尊重。
从功利的角度看,世界上对我们人类没用的东西有很多:帕瓦罗蒂的歌声,梵高的绘画,清晨的露珠,雨后的彩虹,老人的牵手,婴儿的欢笑,这一切,距我们很遥远。又有何用?精美艺术品尽管可鉴赏而不可使用,自然美景可欣赏但不可触摸,人类的行为本能可被认知但无价值。然而,《我们走了有多远》却距我们很近,对我和我的同行们的作用与价值无疑是深刻和深远。我以为,在全社会阅读环境不太景气的情况下,还能坚持阅读的人是另类的,有书读的人就算是幸福的,而有免费书读的人那算是快乐的,具体说,《我们走了有多远》这本书,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承载而非解释。
我以为潘雪峰老师的文字承载了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12年改革的课程理念,它把课程理念以案例为切入,对课程理念进行了智慧化解读,因此,表面上,读者所见的是案例和案例背后的文字。如果对文字作浅显化粗读,读者得到的便是“案例加分析”的简单论断,但如果尝试作精读,可能读者得到的便是作者文字背后的厚重,我所理解的厚重便是文字所承载的学养,一个人的学养只能以承载和流淌的形式呈现,而决非用罗列、呆板的解释得以说明。潘雪峰的《我们走了有多远》为一个没有体育特级教师的南通增加了新注脚,它告诉全省乃至全国体育教师,成不成为特级教师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体育教师是否有意义地活在当下,在于我们是否已经迈步和“我们走了有多远”。
二:惠及“我们”,而非指向个体。
《我们走了有多远》呈现给读者的是作者“视界”的广阔,潘雪峰老师抛却了“我”一个独立狭隘的个体,而附以“我们”,我想本书的我们,不仅包含体育教师群体,而且包括学生群体;它不仅有力响应了课程改革师生共同成长的口号,而且彰显出课程改革的人本理念;其实,《我们走了有多远》还隐含了课改背景下无论我们走了有多远,“我们一直在朝着新课程改革的理想目标前行这样的事实”(周兵教授语)。因此,我以为,如此标题至少破译了新课程改革是从起点走向目标不断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行动过程,这一过程,离开了他,你,我,“我们”将不复存在,无论走多远均没有价值。
三:绽放理性,而非堆砌案例。
应该说本书总体上基于精选案例,绽放了实践理性。“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中让作者用足笔墨的“身体变变变”中以身体演示字母造型创意教学的建构色彩,“自主学习和谐指导”中的八式太极的指导三要素,抑或是“自主实践能力教学模式”的强操作性、排球“去竞争化”设计学生的成功体验,为课堂教学指明方向的“集体合作跑”学练提供“群体动力”的基本理论,往返跑教学介入“点烟花”环节的体育课程的生活化接轨,“快乐小蚂蚁”的情境设置引发有意义学习所应考虑的“认知停靠点”、“学习心向”;“垫上多人合作技巧”案例中合作性技能,毽球发球案例中发展体能的“时间高于内容”的原则等等,第二章“课堂教学变化”,主要指向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兼论兴趣、体能和教学创新,每一则精选案例都有其背后的闪亮的关键词;我最认同作者的“共赢:没有败者的学习”的观点,正如作者所言,体育课如果一味地让少数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那必然挫败多数学生的学练积极性,进而让更多学生远离体育课堂,最终使得体育课培养一批体育潜在的“敌人”。
四:高屋建瓴,而非平常叙事。
已经经历8次课程改革的中国,体育课程改革在众多体育教师心目中一个是一个“隐喻世界”,人们都说”隐喻世界里,象征肆无忌惮。”,但《我们走了有多远》把新课程学习的隐喻以案例方式呈现得淋漓尽致,直指体育课程的内核,即学习即反应的强化,学习即知识的获得,学习是知识的建构,学习就是对话。既反映了人们对学习活动认识的进程,也说明了学习活动不同的层次和侧面,从整体获知如何学、怎样学和如何学得更好。我欣赏潘雪峰老师对于该书的架构,即理念阐释、行动跟进、评价介入、资源整合、阵地坚守的摆布策略,我以为,潘老师的专著是一种彰显智慧的结构艺术,并非普通的平常叙事。
作家迈娅�安琪露(Maya Angelou)曾称:鸟放声歌唱,不是因为它有答案,而是它心中有歌。 我坚信潘雪峰老师的《我们走了有多远》正是他之于新课程“心中有歌”、不吐不快的表现;同时,他“把自己的研究与现状的需要结合起来,并注重评论。(萧墨,《一叶一菩提》P317)”,没有对课堂教学生活的长期积累与关注,他不可能在两三个月中诞生数十万字的文字的。没有南通中学领导者管理的人文与开明,就没有本书的问世;《我们走了有多远》看似投石问路,其实,作者心中有路,作者早已为课改再出发做好了提前准备。
潘老师的《我们走了有多远》的出版是南通学校体育的骄傲,是江苏学校体育的自豪,我为潘老师著作的诞生感到高兴,作为团队成员,今后我们继续将读书活动深入开展下去,我们还会在研读《我们走了有多远》的同时,关注难忘教育系列第二辑同期出版的韩明飞书记的专著《三塔谣》的品读,我们更期待读到通中课程文化的更多精品。
最后,我代表团队所有成员由衷感谢南通中学提供给我们如此难得的富贵学习机会,顺祝难忘教育之花越开越盛,我的汇报完毕,感谢大家!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