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了有多远?》
序
我们走了有多远?问得好!百年历史的体育课程,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历经了军国民体育、自然主义体育、体质体育、竞技体育以及当今倡导的健康体育,我们一直在向前走。起始于2001年的新课程改革,已经整整12个年头。回眸12年新课程改革的历程,变革是深刻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变革了学科本位“见物不见人”的体育,由“育体”向“育人”迈进;我们变革了单纯生物体育观,向身心全面发展的三维健康观迈进;我们变革了竞技体育学习为核心的内容体系,向健身、娱乐、休闲的生活体育迈进;我们变革了灌输式教学方式,向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迈进;我们变革了旨在甄别的评价模式,向过程性、激励性、综合性评价迈进;我们变革了以纲为纲、以师为纲、以本为纲课程权威,向以生为本、以师为本、以校为本的教学民主迈进。这些变革,对21世纪初叶的中国学校体育以及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历经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顶层理论纷争与建树,佐以丰富的教学实践探索与案例,教学研究空前繁荣,实践成果百花齐放,新课程改革正朝着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现代化目标一路前行。
然而,前行之路,步履艰难。当我们高举“健康第一”的大旗,推出《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之际,却引发了对体育课程学科价值的认识泛化或迷茫;当我们推出以释放教师教学主观能动性、营造教学民主环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之际,却不得不面对教师们“从奴隶到将军”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的断层;当我们提倡“以生为本”、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却引发了对本应掌控教学过程的教师主导地位的怀疑和动摇;当我们努力推崇激发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多样性举措时,却带来了有悖于体育学习规律、流于形式的套路性秀场。当我们强势推进新课程的多元目标、朝着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理想迈进中,却不得不面对由于大一新生体能素质的羸弱和运动技能的不足所导致的指向基础教育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问责。诸多问题,诸多纷争,从课程理论研究的学者,到一线的操作教师,都在思考,都在讨论,都在探索。我们是距改革的原点渐行渐远,还是朝着理想的目标渐行渐近?
其实,我们一直在朝着新课程改革的理想目标前行。人本位的理念在前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已不再是一句口号,它已经逐渐融入体育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活动之中。人本位的课程在前行,突出学生主体性、为学生的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而设计的体育新课程,由学科本位的使然状态向人本位的应然世界逐渐迈进。人本位的评价在前行,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多元评价体系正在形成。人本位的教师发展在前行,体育教师摆脱了学科奴役,激发了主观能动,释放了巨大能量,创造了实践繁荣。前行中,无论体育课程怎样改革,怎样变化,最终要看学生经过体育学习、经过体育教育,获得了什么?发展了什么?这是评判体育课程改革的最重要的显性指标。
时值修订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对过去12年间我们所历经的改革实践做一回顾,对前人以总结,给后人以借鉴,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走了有多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面世的一部“实践判断”的倾心之作。本书饱含着人文关怀,倾注着学生为本,借鉴过程性评价的思想,通过反映学生经过体育学习的发展与变化的教学案例,从实践层面解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改革的理念与教学实践的对接上,提供了大量、丰富、真实、鲜活的草根素材。希望本书能够为课程理论的研究者和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与实践的对接上有所启示;为深化课程改革、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造优质的体育课堂,提供有益的帮助。
潘雪峰老师是一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体育老师,是一位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年轻学者。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恰逢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初始阶段,时代与环境,为他个人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开放的平台。他孜孜不倦、认真刻苦的学习与研究,造就了今天的成功和成果。潘雪峰老师个人成长的历程,也正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造就一大批研究性、创造性、实践性均衡发展的新型体育教师。可以说,潘雪峰老师是新课程改革中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教师的缩影。
我愿与像潘雪峰这样的老师们一起,为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结伴前行。
周兵
2013年1月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