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次国培有一个创新点,就是在下一场报告开始之前10分钟,要出一个学员对前一场报告进行小结,并说说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今天轮到江苏,只能是我这个“省长”来了。早上在报告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只是把准备的动作有选择地进行了汇报,现在把全文放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托罗普斯
昨天下午是朱为模教授的报告。朱为模先生是我的老大哥校友,他是82年南京师范大学毕业,我是98年。
本科体育教育,研究生攻读运动生理,去了美国研究体育测量与评价,丰富的阅历让他的报告很生动。报告的题目是《强度体育》,他用体育的黄金时代坚定着我们的职业信念,同时针对青少年体质全球下降的现状提出了强度体育的观点,方法,措施,有破有立。想到国内很多专家就知道提问题,还经常自诩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时,对朱为模老师展示的科学的方法,翔实的数更是敬佩不已。
在朱教授的报告当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美国教育对“以人为本”的应答。比如在自行车进课堂、教师桌椅的摆放、学校班级人数的限制、高中开设选项教学、家长对儿童体育的支持这就是“以人为本”的直接表现,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践行。大家可能会认为美国的经济发达,但是朱教授所举的例子需要巨额的投入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尊重儿童的人格与权利”是我昨天听报告的直接感受,在美国一般不用学生(student)而是用儿童(kids),在美国包括了学前到12年级的孩子,而我们的教育话语中更多的是使用“学生”,小学是小学生,中学叫中学生,这是不是语境上的差异呢?个人认为这实质上是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认识(或理解)上的差异。
昨天朱教授在报告中提到了南京工业大学,说有老师和他交流引进快乐体育的人怎么怎么样,我就知道肯定是动商研究中心的那些老师。或者说应该就是颜耀春老师吧。前一段时间动商研究中心的颜耀春老师的一个帖子《体质测试,越测越生气》的帖子很火,
帖子原话【难道他作为大学生只是为了运动出一身臭汗吗?如果只为出汗他只要去球场玩耍就够了,那要大学体育课干什么?大学体育课他不是出汗课,它是教导我们这些未来的国民如何建立身体如何强大身体如何锻造身心的重要平台。反过来有那样对身体和心灵的锤炼是“愉快”的?恰恰相反它应该就是“痛苦”的,你要快乐就要先痛苦,再“浴火重生”。哪个时候才是体育的快乐!游戏是体育但是不是体育的终极,游戏的快乐只是肤浅绝不是崇高!可以说大学前阶段的学校体育课如此乌龙造就了一群对运动认知精神错乱的学生,他们进入大学后能学会更加高级和专业的体育运动吗?】
朱教授为我们证明,因为朱教授说到了他们的体育课的真实状态,那是上体育课吗,他们说我们的体育课只是为了运动出一身臭汗,可是他的体育课连臭汗都没有,他们了解学生喜欢什么吗,他们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吗,他们针对目前的状况拿出了整改方案吗,他提出动商的概念之外有了培养的方法、手段、策略吗?他在文中批评快乐体育,但是同时又说【澳大利亚皇家植物园外看到满街慢跑的人群,我所看到的日本社区那么多孩子在家长带领下去玩棒球,我几乎每次去到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公园里都看到踢球的小学生和骑小单车的中学生,我在感叹新西兰草地那么多的时候却看到哪里学生们在课间都光着脚丫子在校园草地上玩各式运动!在国外见识过的青少年,无不是朝气蓬勃和热爱运动,】难道这不正是感受到体育快乐的表现吗?说【反观我们的男青少年或睡眼惺忪体态或肥胖臃肿或瘦如麻杆,这是追寻所谓快乐体育终生体育的结果,就是如此滑稽的情景吗?】还大惑不解,我说有人脑子迂了,朱教授昨天已经说了 ,我们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能够让学生从体育获益,没有能够让学生感受体育带来的好处和快乐,你说他们那样的体育课能够让孩子快乐吗。
他还说伟大领袖毛泽东100年前就说的清清楚楚:体育就是野蛮其魄……!但是后面还有半句,大家清楚吧,那就是文明其精神,也就是说 不仅仅要达成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的目标,还要关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情感类目标的达成,如果不是这样,那一定不是体育课,那只能是训练。
当然动商研究中心研究提出了“动商是智商和情商发展的保障”的观点,这很了不起,但是大家知道这个观点是怎么来得吗?我摘录了《南京日报》的原话,【一份来自英国青少年体育基金会的研究成果表明,不参加运动的学生学习容易遇到“瓶颈”。该会首席执行官约翰·斯蒂尔称,如果不开发身体机能,智力发展容易产生“天花板效应”(指遇无形困难,阻碍提高)。】以此研究结果为依据,王宗平教授提出“动商”概念,南理工还于今年4月专门成立了动商研究中心。这就是国内的有些专家做的研究,国外研究结果直接拿来,冠上一个新的名字,就成为了自己的成果,多元智能的鼻祖加德纳要是知道这样出研究成果,他会气疯了。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朱教授的报告提出的“强度体育”不知道大家关注了没有,有一个条件是有效的项目(有趣,人人参与,习惯养成),所以我感觉我们的任务很重,我们要想法设法去吸引学生参与到运动中来。这也启示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的内容的呈现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别是高中阶段,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已有的学习经验。基于这样的认识,体育课程标准在高中阶段提出了选项学习,以满足学生个性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无疑使得体育课程在关注“人”的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
当然,美国做得系统一些,比如华师大院长汪晓赞引进的SPARK课程。就是研究如何让学生更多更快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在运动中掌握技能。
回头观察我们的体育课堂,很多老师把“学生”变成了“受教育者”,体育教学的时间经常被“先分解示范,后完整示范”、“完成这个动作应该先练习什么”、“这个动作应该那样做”等等的“告诉与指令”不过幸运的是“运动参与”作为一个目标被单列出来,说明在时间与内容的重要性方面我们已经做出了选择。
所以,个人感觉强度体育与快乐体育的融合也许是我们的追求,或者说快乐体育是强度体育的应有之意,我们不是不要快乐体育,而是快乐体育我们做得还不够,还没有上路子,还缺乏像朱教授这样的研究,缺乏科学的手段与方法。
所以我们还需要努力。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